top of page

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  科技。創業

    這場熱浪,你跟上了嗎?

 

Submit your ideas 

 

初賽:2016年3月14日

決賽:2016年5月12日

 

台灣創業生態圈成形

 

從民間單位、大企業到政府單位,都注意到創業對台灣新經濟帶來的重要性。在各方資源的匯聚下,過去各自努力的台灣創業環境,漸漸開始出現系統化、規模化的整合,這股力量將帶著團隊一起邁向國際舞台。

 

在芬蘭赫爾辛基,專屬於創業者的嘉年華會Slush才剛落幕,吸引超過1千個新創團隊、400多位投資者、500多位媒體,萬人參與這場新創搖滾盛會。在台灣,今年的創業圈一樣熱鬧,時代基金會剛落成的Garage+創業基地開幕派對上,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校長拉斐爾.萊夫(Rafael Reif)、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、台達電子董事長鄭崇華、緯創資通董事長林憲銘等科技大老都來了。22家企業贊助的Garage+,已有超過40個橫跨台、美、加、韓的創業團隊入駐,在這裡實現啟發自美國的車庫創業夢。

 

創業在台灣其實不是新鮮事,也許是早餐連鎖店,也許是珍珠奶茶茶飲攤,還有這些科技大老白手起家的故事,台灣社會嚮往著自己當家、當老闆。但過去的創業,單打獨鬥的偏多,少有結構化、系統化的方式,幫助創業者將事業做得更大、更穩。但近兩年,從民間單位、大企業到政府單位,都注意到創業對台灣新經濟帶來的重要性。

 

創業要成功,靠的不只是點子與認真,環境的養分與協助也很重要。矽谷之所以成為全球創業重鎮,就是擁有團隊、人才、資金、市場,以及法律、行銷等周邊服務形成緊密的創業生態圈。網路家庭(PChome)董事長、也是台灣網路暨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詹宏志就多次呼籲:「台灣一定要盡快加強育成、投資、IPO環境。」

 

經過各方的努力,今年台灣的創業生態圈終於浮現了些許輪廓。各種創業相關組織如AAMA、之初創投、MeetClub、時代基金會等定期辦理聚會或團隊招募,或是提供共同工作空間。另外,也出現針對新創團隊的法律服務公司,雖然整體規模或活絡度仍無法與矽谷相比,但總算是跨出了第一步。(資料來源:BuniessNext 吳韻萱, 2014/12/08)

現在,仍身為學生的你,就從國際性的創業競賽開始累積實力吧!

 

bottom of page